首页 | 本学科首页   官方微博 | 高级检索  
文章检索
  按 检索   检索词:      
出版年份:   被引次数:   他引次数: 提示:输入*表示无穷大
  收费全文   5篇
  免费   1篇
特种医学   1篇
综合类   5篇
  2017年   1篇
  2015年   2篇
  2013年   2篇
  2012年   1篇
排序方式: 共有6条查询结果,搜索用时 156 毫秒
1
1.
放射复合伤多发生于核事故、核战争及核恐怖袭击中,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[1-2]。放烧复合伤(即放射损伤合并烧伤)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,在发病早期即表现出复杂的病理改变,最主要的特征是造血功能障碍、免疫调节紊乱、胃肠道功能受损、烧伤创面的延迟愈合和急性炎性反应[3]。在整个放烧复合伤(尤其是重度及以上放烧复合伤)病程中,各个病理发生环节之间的交互影响使得病情逐渐加重和恶化,同时也使放烧复合伤的治疗变得极为棘手,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。因此,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就应运而生。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2.
目的 研究小鼠皮肤创伤后,创面局部的真皮干细胞是否被激活并参与创伤愈合过程.方法 小鼠背部行全层皮肤损伤后,首先应用腹腔单次注射BrdU 2 h后标记快速分裂细胞(rapidly dividing cells,RDCs),检测创面局部组织中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反应情况;其次通过多次连续注射BrdU长时间后在体检测标记存留细胞(label-retaining cells,LRCs),以反映创伤后局部真皮干细胞被激活情况;最后分离BrdU在体多次连续标记后的肉芽组织细胞和正常真皮细胞,通过比较其集落形成能力并检测BrdU信号存留情况,研究肉芽组织中真皮干细胞被激活和参与修复的情况.结果 单次注射BrdU 2 h后,在正常皮肤组织中,仅在表皮基底层和毛囊上皮细胞中存在少量的BrdU阳性细胞,而创伤后在创缘表皮、毛囊、创缘真皮和肉芽组织细胞都发生了明显的增殖反应;创伤后多次连续注射BrdU 3 d后,通过长时间示踪,证实创面愈合后肉芽组织中存在LRCs,而在正常真皮组织中未检测到被BrdU标记的细胞;进一步发现肉芽组织细胞较正常真皮细胞具有更强的集落形成能力,且在肉芽组织细胞形成的集落中仍可检测到BrdU信号阳性的LRCs.结论 创面肉芽组织中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LRCs,提示皮肤创伤后局部真皮干细胞被激活并参与创伤愈合过程.  相似文献   
3.
目的 研究单宁酸(tannic acid,TA)对电离辐射所致巨核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,并探讨其作用机制.方法 体外培养巨核细胞株M07e,经0、0.5、1、2.5、5、10 μg/mL单宁酸预处理后给予10 Gy60Co γ射线照射,继续培养不同时间,采用MTT法、荧光酶标仪检测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、活性氧(ROS)水平、线粒体膜电位(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,MMP)和凋亡率变化.给予BALB/c小鼠5 Gy60Co 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,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实验动物模型,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和TA灌胃预处理组,通过尾静脉外周血常规检测和骨髓病理切片观察,分析血小板水平和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变化情况.结果 TA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受照巨核细胞的存活率;与单纯辐照组相比,TA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内总ROS水平(P<0.01)、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(P<0.05)和降低细胞凋亡率(P<0.05).动物实验结果显示,TA预处理能够显著抑制辐射损伤引起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减少,照后第7、12、15、19天时TA处理组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(P <0.05,P<0.01).结论 TA对电离辐射所致巨核细胞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,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突出的抗氧化应激活性有关.  相似文献   
4.
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(norepinephrine,NE)对电离辐射(ionizing radiation,IR)损伤小鼠血小板水平的影响作用.方法 80只健康雄性C57BL/6小鼠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未辐射对照组(PBS)、未辐射给药组(NE)、辐射对照组(PBS +IR)和辐射给药组(NE+ IR),每组20只小鼠.给药组给予腹腔注射NE(1.5 mg/kg),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等体积PBS,处理24 h后辐射组进行全身一次性6 Gyγ射线照射.辐射后不同时间点尾静脉采血检测小鼠血常规,并于辐射后第9天使用HE染色观察小鼠骨髓变化,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(hematopoietic stem cells,HSCs)比例变化以及巨核细胞凋亡、周期的变化.结果 未辐射时,NE组小鼠给药后3~10 d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PBS组(P <0.05);HSCs占骨髓Lineage细胞的比例:NE组为(1.44±0.08)%,PBS组为(1.05±0.10)%,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同时,NE也具有促进离体培养小鼠HSCs的增殖,并且在药物浓度100 nmol/mL的范围内具有剂量效应依赖关系;HE染色显示,NE组的骨髓有核细胞和巨核细胞数目显著高于PBS组(P<0.05);巨核系祖细胞周期的结果显示,NE组G0/G1期细胞百分比减少约(12.10±3.12)%、S期细胞比例增加约(8.78±1.05)%,与PB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.辐射后,NE+ IR组小鼠7~ 25d血小板数量低于PBS+ IR组(P <0.05);HSCs占骨髓Lineage细胞的比例:NE+ IR组为(0.07±0.01)%,PBS+ IR组为(0.27±0.03)%,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HE染色结果显示,NE+ IR组的骨髓有核细胞和巨核细胞数目显著低于PBS+IR组(P<0.05);巨核祖细胞凋亡结果显示,NE+ IR组凋亡率为(84.46±5.09)%,明显高于PBS+ IR组[(54.18±3.18)%,(P<0.05)].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使造血干细胞、巨核祖细胞过度活化,从而增加了小鼠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,使血小板生成减少.  相似文献   
5.
6.
目的检测小鼠受电离辐射后隐窝素4(cryptdin 4,Crp4)的表达变化,探讨其在电离辐射肠损伤中的生物学意义。方法 8周龄BALB/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,未辐照组(n=5)和辐照组(n=15),辐照组给予8 Gy X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,分别于照后9、24、72 h取小鼠小肠组织和眼球血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分析小鼠小肠Paneth细胞隐窝素Crp4的表达变化,鲎试剂法检测小鼠血清LPS水平。化学合成Crp4多肽,采用涂布克隆计数法分析Crp4对肠道条件致病菌(大肠杆菌、粪肠球菌)和益生菌(乳酸杆菌、双歧杆菌)的抗菌活性;同时,观察Crp4对LPS诱导促炎因子IL-1β生成的影响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,小鼠电离辐射后小肠Crp4表达水平升高,72 h升高尤为显著(P<0.01);辐照小鼠血清LPS含量在9 h后显著增加(P<0.05),72 h后升高最为明显(P<0.01);Crp4对条件致病菌(大肠杆菌、粪肠球菌)的抗菌活性显著强于益生菌(乳酸杆菌、双歧杆菌),并能抑制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IL-1β的生成(P<0.01)。结论电离辐射可以诱导小鼠肠道隐窝素Crp4的表达上调,Crp4表达上调可发挥调节肠道菌群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的作用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1
设为首页 | 免责声明 | 关于勤云 | 加入收藏

Copyright©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  京ICP备09084417号